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遏制人情消费> 相关报道 > 正文

人情消费成"存折":"随礼"是"情"还是"债"?

www.fjsen.com?2013-06-26 16:57?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礼尚往来的人情消费是中国人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但近年来,本意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人情消费却日趋演变成为一种赤裸裸的敛财方式,而且愈演愈烈,让不少人为"人情"所累。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到底是"情"还是"债"。

不少家庭为"人情"所累

"去年10月份一个月的时间,我参加了5个婚礼、1个孩子满月、1个乔迁新居、1个开业庆典、还有1个葬礼。"提到人情消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一位刘姓居民大倒苦水。参加这些活动,刘先生一家人最少要搭上200元的礼金,多的300至500元,一个月光"随礼"就花费2000多块钱,夫妻俩工资的一多半都吃了请。

对此,他感到不堪重负,但又无可奈何。"不去不行啊,中国人都注重人情,不去就没法再跟人打交道了,去了礼轻了还觉得拿不出手。"为了这份"情",他只好硬着头皮去吃"高价饭",有时一天碰到两三个,自己只好和老婆孩子分头跑。

刘先生的遭遇折射出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苦衷。崇尚简单生活的内蒙古大学教师锡林,原本打算结婚时不设宴,只与心爱的人外出旅行结婚。但这个想法一经说出,就被双方家长严厉驳回。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摆宴席,父母们之前支出的人情消费就很难"赚回来"。

"我们都是独生子,为了父母们的'利益',只好放弃浪漫的结婚之旅了。"乌兰无奈地说。

在各类人情消费中,事业和人际关系都处于一生中的巅峰时期,中年人无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48岁的公务员崔成感慨地说,到了他这个岁数,同学和同事的孩子大都到了上大学和结婚成家的年龄,此外,老人的年龄也大多过了七十岁。因此,一年中仅同学同事的孩子升学、结婚和老人的葬礼就要搭进不少礼钱。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