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零距离”抓出“大活鱼

——浅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心得

www.fjsen.com?2011-12-20 17:15?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全国新闻战线纷纷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记者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自觉的行动,投身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为福建省委机关报记者,福建日报编辑、记者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走进基层,用百姓视角报道百姓故事, “走、转、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渐入佳境。

平潭澳前客滚码头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码头,从这里搭乘“海峡号”客滚轮直航台湾本岛只需2-3个小时,该项目自去年底动工建设以来就被称为平潭开放开发“天字一号”工程。 “海峡号”开通两岸海上直航通道,对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对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澳前客滚码头位于平潭澳前镇玉楼村,这里依山面海,全村共325户,1151人,村民大多以养殖鲍鱼、海带、扇贝和近海捕捞等谋生,千百年来,日子平静而舒适。

去年底,澳前客滚码头正式动工建设,犹如一声巨雷,打破了这个小渔村的宁静。此后,小渔村热闹了,村民们看到挖泥船、运输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不断开进这座小渔村,施工队伍也越来越多,这里也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作为平潭开放开发“天字一号”工程,在澳前客滚码头建设过程中,记者多次到码头采访,然而,采访过程大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虽然发表的稿件不少,如《平潭动工兴建客滚码头》、《为了实现两岸海上直航通道开通》、《平潭澳前客滚码头:8月底达到通航条件》等稿件,报道的大多是工程建设进度等,采访不够深入、题材不够鲜活,写出来的稿件质量不高,很难吸引读者眼球。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记者又多次来到玉楼村采访,与以往不同,每次记者最少会呆上一段时间,有时候晚上还住到村里的小旅馆,走工地、访民居,与码头建设者、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一次与村党支部书记赵英聊天中,他的一席话让记者眼前一亮,“你别看村民生活很平静,其实他们很辛苦,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澳前客滚码头建设不仅凝聚着施工、广大党员干部的艰苦奋斗,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的默默支持。”

听完这席话,记者随即到村民家走访。这一走访,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码头建设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地没了,海域养殖也没了,祖坟也被迁了……不仅如此,房子被山上爆破震裂了,天天忍受机器轰鸣的噪音,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挑水喝……这之中,有几个细节让记者震撼:代理村主任蔡銮茂原来在四川做隧道工程,赚了不少钱,他哥哥是原村主任,去年他哥哥去世后,蔡銮茂为了完成他哥哥为村里做公益事业的心愿,回家当上代理村主任,在客滚码头建设中处处起到带头作用,如村里没人愿意迁祖坟,他第一个迁;村民丁世玉家里的石头房子屋顶被震出几条缝,一到下雨天就会漏水,每次他都要准备好几个桶接水,但他无怨无悔;村民赵梅娇爱人在外地工作,原来村里吃水不成问题,自从工程建设后,她经常要步行20多分钟去挑水喝。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