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高山上的坚守》采访手记

www.fjsen.com?2011-12-20 17:1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998年底,泉州电视台摄制组三进九仙山气象站,拍摄了《与风云打交道的人》,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地展现了高山气象站工作人员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获得了福建省广播电视奖纪录片一等奖。

时光荏苒,13年后,泉州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采访组一行再次走进九仙山蹲点采访,切身感受到了九仙山气象站,气象人的变化。

临行之前,我们采访组人员再次观看了《与风云打交道的人》,有一组数据深深地印在我们脑中:九仙山气象站海拔1653.5米,是福建省迄今有人居住的最高点;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天数就有203天,仅次于吉林白头山天池气象站;年平均雾日在300天以上,仅次于四川峨眉山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摄氏度,并且温差很大。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九仙山气象站除了负责每天24小时气象记录观测外,还担负着为军航和民航部门拍发天气报和航空报、不定时拍发危险报的任务,是国家的基本站和参加亚洲气象情报交流的台站,也是我省唯一的高山天气测报指标站。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九仙山气象人不顾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长年坚守在高山上?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九仙山气象站。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寒意,尽管是晴天,但山上的温度和山下起码差了五六度。眼前的气象站,已经和13年前记录的影像完全不同了:宽阔的篮球场,明亮的事迹馆,整洁的办公室,现代化的气象记录设备,一切都与我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再一打听,纪录片中的几个主人公也大多退休了,我们心里头不由得暗暗嘀咕:这节目该怎么做呀?

工作人员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虑,就带我们参观事迹陈列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九仙山气象成长的每一个足迹,创造的每一个辉煌,留下的每一个印记。我们终于明白了,虽然风云变幻,时代变迁,但九仙山气象人的高山情怀,却始终没有变!

今年42岁的站长连明发,21年前从湛江气象学校毕业就到九仙山气象站工作,1998年,我台摄制组到九仙山拍摄专题时,连明发还是个毛头小伙;而今,他已经是气象站的当家人了。连明发告诉我们,和以前相比,现在九仙山气象站的条件好多了,像他当年碰到的婚姻老大难问题在新一辈的同事身上已不复存在了。但尽管如此,气象站的工作仍然是相当艰苦和繁琐的。风大、雾多、雷电猛,是九仙山上最显著的气候特点,特别是一到春夏季,猛雷狂劈,鲜活的生命倍受威胁, 1967年,年仅28岁的赖开岩同志在观测雷电天气时遭雷击牺牲,成为国务院授予的共和国第一位气象烈士。每隔一个小时,他们都要对外发布气象预报,风力、气温、湿度、气压、降水,每个指标必须精确无误。但让连明发感到欣慰的是,以往气象站中像他那样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而现在最令他欣慰的是,目前气象站共有15名工作人员,其中7名是30岁以下的80后,年纪最小的才23岁,而且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找到对象了。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