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体会

www.fjsen.com?2011-12-20 17:06?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新闻工作根植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基层是实践一线,群众是实践主体,因此,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是新闻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也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

作为一个党报记者,我感觉当前强调记者下基层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如果对于新闻事实不报道、迟报道或报道不到位,媒体就可能被边缘化、被淘汰;因为我们迎来矛盾交织的社会转型期,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如果不深入研究,报道就切不中要害,媒体就会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因为我们的新闻源头来自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如果不去“接地气”,记者“两眼一抹黑”,我们的报道哪来生命力?实践证明,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脱离生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我们的新闻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真实性和质量的保证,我们的记者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走基层、“接地气”、以群众为师,是《闽南日报》一贯坚持的传统。近段时间来,我们参与其中,感受尤深。今年8月全国、全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动员会之后,采编部室策划推出“五大战役一线行”采访活动,从全市央企、民企、外企在建重点项目中选取20个项目,组织文字和摄影记者走进项目建设工地实地采访。全市“再干150天、实现五大战役新突破”动员大会召开第二天,本报两组记者就已经顶着烈日深入古雷开发区和金峰开发区项目建设一线。8月4日,带着基层泥土芳香的现场新闻和记者手记就开始与读者见面了。全市“市容环境百日整治”行动在本月打响后,本报组织多路记者到街道、社区一线,采访调查市政府“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组织记者到交通要道和机关大院采访干部群众,了解漳州市开展“交通文明、机关先行”的做法和成效。正是靠着这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作风,记者采回了大量鲜活的报道,才使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得以不断提升。

记者下基层,对于提升报道水平、提升媒体传播力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记者下基层“不能下、不敢下、不懂下”,作风漂浮、文风肤浅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闽南日报》做了一些探索,让我们受益匪浅。首先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记者下基层。报社先后组织了“海上看漳州”、“共和国60周年?漳州记忆”33个专题新闻采访、“寻访革命史迹、重温红色记忆”15个专题新闻采访等一系列来自基层的报道。为了宣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典型经验,报社组织了“关注企业记者行动”,有30人次的记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报道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为了深入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在漳州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报社组织“进百家台企、话漳州先行”大型采访活动,有100多人次的记者、编辑深入113家台资企业,实地采访报道总书记来漳视察带来的反响和效应。其次是以制度为保障推动记者下基层。报社先后开辟《社会周刊》、《生活周刊》、《财经周刊》、《房周刊》、《车周刊》等民生专刊,引导记者深入一线听民声、聚民情,反映基层生活,服务广大群众。报社还对记者下基层的时间和完成任务量作出统筹安排,实行“以老带新”下基层的作法,坚持“骨干记者下基层”和“新进员工下基层”相结合的做法,持续不断地推动记者下基层。正是这样不遗余力让记者“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才使得采编人员在一线中学会用群众立场、群众视角、群众语言表达新闻主题,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这次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个重要契机。我们一定要通过活动,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漳州新闻宣传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闽南日报记者部主任 吴鹏举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