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

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办

?

?2011年9月14日

????????????????????????????????????????????????????

暴风雨中的考验

——我省新闻战线全力做好抗击莆田“9·1”特大洪灾报道

91凌晨2:00始,受今年11号强台风“南玛都”残留云系影响,莆田市境内突降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山洪、滑坡等灾害,莆田遭遇危急灾情。莆田市7个县(区、管委会)全部受灾,受灾人口达49.59万人,紧急转移6.65万人,倒塌房屋490间;福厦高铁一处护坡滑坡塌方,造成铁路一度停运。面对严重灾情,省委省政府迅速部署抗灾救灾,莆田百万军民奋起抗灾。我省新闻战线快速反应、紧急动员,新闻媒体第一时间组织记者深入抗灾一线,及时播报信息,记录水情雨情,反映抗洪救灾感人事迹,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灾情就是命令

91凌晨5时多,莆田市暴雨滂沱,洪水暴涨,灾情告急,有关部门首发暴雨红色警报。灾情就是命令。湄洲日报社、莆田市广电中心等莆田本地新闻媒体立即组织采编人员紧急集结,不到6时,记者们便陆续分头奔赴抗灾第一线,赶往莆田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的记者蹲点守候,成为前方“情报中心”;灾情严重的下磨溪、龙德井、霞皋等地,很快出现了记者的身影。他们同抗灾救灾前沿的干部群众一道奋战,采写了大量鲜活新闻。

那时福建日报莆田站只有一名记者。福建日报紧急调派正在罗源湾码头参加“走转改”活动的记者部副主任阮锡桂一行冒雨南下支援。已连续两天夜战泉州沿海,坚守“南玛都”登陆前线的泉州站站长刘益清、记者何金也受令北上。在莆田参加“走转改”活动的摄影美术部记者常刚,也随即投入到抗灾报道中。几路记者会合后,立即分头投入紧张的采访中。

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紧急派出一部SNG车、两组记者赶赴莆田,一方面拍摄主城区受灾,另一方面关注暴雨导致福厦铁路滑坡,动车限速的消息。新闻频道立即安排一路SNG报道小组和一路记者从福州赶往莆田,另一路记者赶往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光纤连线的方式报道最新的灾情。而特别报道小组在831刚刚完成持续3天的防抗“南玛都”直播报道的情况下,克服疲劳,连续作战。

莆田市广电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戴建中家也进了水,但他交代了家人后,坐上路过的部队冲锋舟,赶到广电大楼研究部署新闻报道工作。莆田广电中心记者刘云,家在受灾最严重的新光电影院附近,但是他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家人、物资转移出去,而是毫不犹豫地拿起手中的DV设备,把自己家门口外的受灾情况仔细地拍摄下来,并赶紧把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送到中心,在电视节目中播出。正在仙游县菜溪乡走基层采访的湄洲日报记者吴伟锋和陈霖,接到报社指令后,立即设法前往受灾严重的霞皋路段采访,一路上遇到10多处山体滑坡,险象环生。

有关新闻媒体调度有力,参战的新闻工作者迅速奔赴一线,保证了新闻媒体能全面、迅速地记录下莆田军民抗灾救灾的感人场景。

二、全面记录灾情和抗洪救灾的感人场景

洪水肆虐,莆田主城区近半受淹,电力中断,道路受阻,权威信息成了稀缺品,一些不实传言开始传播。面对这种情况,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了党和政府组织抗灾的有力部署,生动地宣传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抢险救灾的行动,为灾区提供及时有用的交通出行信息和气象资讯,增强了干部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营造了全社会合力抗灾的良好氛围。

莆田广电中心当机立断调整节目,派出得力记者直接蹲点市气象台、市防汛指挥部、市防汛办,和这些部门充分配合,在相关电视频道以文字滚动形式不间断地播出雨情信息以及市里紧急通知。广播频率开设10小时的直击“南玛都”特大暴雨直播节目,全城直播、专题报道特大暴雨以及重点受灾路段的现场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抗涝救险的最新资讯,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第一手的出行指南,用电波编织起一面传递真情的网络。莆田广电中心先后采编并播出了《莆田遭遇五年来最强暴雨? 市区内涝成灾》《暴雨致部分房屋坍塌? 百姓安全撤离》《武警8710部队:风雨中撑起生命之舟》等100多条生动鲜活的新闻,其中《莆田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 百万军民奋起抗灾》在中央台《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时长321秒。

湄洲日报编辑部及时将后方的采访意见以短信群发给一线记者,指导他们有的放矢抢抓新闻。报社派出的30多名一线记者共拍摄现场照片上千张,采写文字稿近百篇。91深夜,湄洲日报编辑部灯火通明,紧张策划、统筹安排、部室联动,直到凌晨3时多,值班编辑仍在向相关部门了解灾情、核实信息,同时争分夺秒,确保报纸在凌晨开印,按时送达读者手中。92,湄洲日报的头版要闻报道和4个专版的特刊《瓢泼暴雨哗哗泻》《城变泽国处处急》《劈波斩浪声声吼》《爱如潮水滚滚来》,用短、实、新的新闻报道文风,全面生动再现了党政军民不畏灾险、联手抗洪、众志成城的战洪图,有力地提振精神、稳定人心、鼓舞士气,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福建日报刊发了《生死救援》《莆田百万军民奋起抗灾》《冲不垮的战斗堡垒》《陈凌立,一路走好!》等生动感人的报道。陈凌立的事迹经报道后,社会反响强烈。网友“布衣人生”说:“从陈凌立身上,我看到了‘90后’的担当,向他致敬!”人民网、香港凤凰网、各水利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文章。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线报的记者纷纷到预备役三团采访。陈凌立生前服役的西藏部队看到报道后也发来了《陈凌立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接着,新华社拉萨分社、中国国防报也都发了陈凌立救人献身的消息。

省广电集团投入近百人进行采访报道,在新闻广播推出“关注莆田暴雨”特别直播,派出多辆 SNG卫星车进行新闻连线,共播出300余条次新闻。

洪灾中,莆田市的媒体也受到影响,湄洲日报和莆田市广电中心及时应对,抢修设备,保证了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紧

这次参与莆田“南玛都”抗灾救灾新闻报道工作,正值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严峻的考验中,参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走转改”活动洗礼,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参战的新闻工作者表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年轻的记者勇敢地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顶着暴雨,着泥流,尽量靠近灾情最重的现场。采访途中,鞋湿了伞折了,丢开;采访车抛锚了,涉水步行。一批80后记者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没有退缩,不畏险阻,大部分一大早顾不上吃饭,忙了一天也没有喝一口热水,中午饿着肚子继续采访,但他们毫无怨言,勇于担负起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在采访中,记者们时常被深深感动:

——预备役士兵陈凌立,在冲锋舟侧翻的危急关头,将落水的小女孩推向安全地带,自己却付出了21岁的生命。

——一名卧病在床的老人怕水拒绝转移,驻村党员干部郑明星果断地说:“你怕水我背你出去,你家值钱的东西我替你保管,丢了我赔你!”

——一名刚动过大腿手术的老人因伤口不宜浸水,被洪水困在房子里。消防官兵在齐脖子深的洪水中搭成人链,硬是用担架把老人解救了出来。

……

在灾区采访的时间里,记者们无时不刻不被这样的事迹感动着,新闻人的心与灾区群众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那几天,虽然每天只睡三四小时,但是他们觉得很坦然,福建日报80后的年轻记者何金说:“跟救灾的同志比,我们这点苦算什么?”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