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气息最芬芳
——记者要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www.fjsen.com?2011-09-01 18:06? 湄洲日报社 吴伟锋?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湄洲日报社早动员、早部署、早行动,于8月19日启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辟《基层蹲点手记》、《走基层 听民生》、《换位体验在基层》等专栏,组织多组采编人员深入一线,着力用群众视角报道群众实践,反映莆田在实施“跨越发展、宜居港城”战略中涌现出的喜人现象。连日来,一线记者下海岛,进工地,走山村,一篇篇来自基层的鲜活新闻报道陆续与读者见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群众当中激起强烈反响,“走转改”活动初现效果。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记者所收获的,绝非简单地进行“换位体验”,而重点在于培养和锤炼新闻工作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这种态度决定了新闻的深度、高度、厚度。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时代的变化总是在最基层首先酝酿、产生。如果记者不接“地气”,不接触最真实的生活,又怎么会有写出有生命力、影响力报道的底蕴?

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笔者2004年来到湄洲日报工作的第一年,在一次采访中,有一名50多岁的村民来到报社反映他们村组不通电的情况。在村村通公路、通电的今天,他们村组却什么也没有。每一个晚上都用“火油”灯、蜡烛来照明,不用说看不上电视节目,就是平日吃的米都得用手碾……没有电,让他们与世隔绝。当时,笔者感到很震撼,但对去采访了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帮他们的忙而改变现状,自己心里并没有底。笔者从莆田城区坐车到仙游榜头,再从榜头到钟山,而后换乘二轮摩托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辗转颠簸,绕了一大圈才到达这个村。没有深入实地采访,根本难以想象没有电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庆幸的是,报道刊发后,引起电业部门的重视,后来终于为这个村庄通上了电。那个当初来报社反映情况的村民叫兰文亮,是城厢区常太镇党城村畲厝村组的一个畲族农民。一则来自基层的报道,增进了地市党报及记者的感情联系。去年他儿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还特地打电话问笔者。笔者在尽可能提供参考意见之余问他:“我不是老师,为什么问我?”他说,他相信党报记者。

在下基层采访中,笔者深深感受到践行“三贴近”不是一句空话,到了基层,到了现场,才发现有那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和基层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才发现文件材料上的“普通话”都变成了老百姓嘴里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话”。新闻媒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新闻工作者要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正确引导舆论,反映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以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工作,持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汇聚起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