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孤儿药”困境,守护罕见病患者健康
2025-06-26 17:53: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罕见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多数患者病情严重、诊断困难。然而,由于患者群体规模小、药物研发成本高昂、市场回报有限,制药企业往往缺乏研发动力。这类药物也因稀缺而被称为“孤儿药”。面对罕见病患者群体,如何打破市场惰性,破解“孤儿药”的研发与供应困境,已成为全球性挑战。(6月26日《科技日报》) 在我国,罕见病患者人数已突破200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然而,治疗这些罕见病的药物,也因稀缺而被称为“孤儿药”,使得罕见病患者陷入用药难的泥沼,亟待我们采取措施破解,让罕见病药品不再“稀罕”。 “孤儿药”困境的形成,源于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罕见病患者人数少、市场需求小,使得药企在研发这类药物时面临高成本、高风险却低回报的窘境,研发动力严重不足。同时,药物研发难度大、周期长,进一步加剧了“孤儿药”的短缺。此外,我国罕见病缺乏官方定义,患者数据匮乏,这不仅使流行病学数据缺失,也让药企在药物设计上缺乏合理依据,更使得针对罕见病患者的医疗保障体系搭建困难重重,孤儿药相关政策难以精准制定和有效实施。 为破解这一困境,加快“孤儿药”上市进程是关键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如同为“孤儿药”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能让药物更快地到达患者手中。就像一些专家建议的,优化创新药审批程序,在确保药物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缩短审批时间,使那些在外国已上市的仿制药无需经历漫长而重复的审批流程,尽快满足国内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需求。 推动立法是破解“孤儿药”困境的根本保障。一个纲领性的立法文件,能统筹各方力量协同发力。通过立法,明确罕见病的定义,建立健全罕见病孤儿药法规,从药物研发、审批到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支持。例如,在更广泛的罕见病相关医院科室推广统一的罕见病注册系统,加快患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药物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多方合作也是重要举措。鼓励国内药企与国外研发药物的药企合作,弥补自身创新性的不足,将中国作为临床试验的基地,使药物能更早地进入我国市场。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罕见病药物研发助力。如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xGNN,为识别罕见疾病和无药可治病症的候选药物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应积极推动这类先进技术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中。 罕见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应被遗忘在健康的边缘。我们应共同努力,从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多方合作等多方面入手,破解“孤儿药”困境,让罕见病药品不再“稀罕”,为罕见病患者点亮生命的曙光,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和关爱,不再在病痛中孤独挣扎。这不仅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张西流)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