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遗孀“大名王奶奶”:守望80年的“如愿”
2025-06-29 10:44:55?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央广网邯郸6月28日消息 “等胜利了,我就回来给你盖三间大瓦房。”1944年,新婚不久的王良和王希芳在村头依依惜别。 当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丈夫王良毅然参军,奔赴战场。“家里有我,你放心走吧!”妻子王希芳强忍着泪水,宽慰着丈夫的心。王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邯郸大名王庄村,离开了新婚妻子。 为了一句“家里有我”的承诺,王希芳从青丝守成白发。当年新房的喜联早已化作尘土,而103岁的她还在默默守望。 有一种爱叫守望 “刚参军那会,他写信说冷,我赶忙做了一双布袜送去。”王希芳挑着夜灯连熬两宿,针脚密得能兜住月光。当布袜辗转送到前线时,王良笑得像个孩子。 在战火频仍的年代,王良一直杳无音讯。每个除夕,饭桌上必摆着王良的碗筷。“今年收成好,你最爱吃的烙饼管够。”王希芳对着空荡荡的板凳絮叨。灶膛里火苗明明灭灭,映着墙上愈拉愈长的孤影。 王希芳默默挑起家庭重担,帮丈夫尽孝,替公婆分忧。织花布、蒸花糕,她没日没夜地干活,羸弱的身躯被生计压弯。尽管生活艰苦,但她仍满心期待地等待爱人归来:夫妻同心,总能等到团圆。 终于,有人带回前线消息,却如同晴天霹雳——王良牺牲了。王希芳万万没想到,此前给丈夫送布袜,一别竟成永诀。 “那时候大家都劝她改嫁,她不同意。”王良的侄子王军海说。纵使流干眼泪,王希芳也绝不容许自己垮掉。 “他为了大家牺牲了,我得为他守好这个小家。”然而守一时容易,可守80年谈何容易。为了这一句话,她硬是扛了80年,笔直的脊背被压成一张弓。 直到一张烈士证明书送到她手中,王希芳才真的相信,爱人已牺牲。午夜梦回,她总想起丈夫,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丈夫埋骨之处。在她的一次次追问下,2024年,最终确认王良烈士葬于山东羊山烈士陵园。 “我们找到王爷爷葬在哪里了!”听到消息,漫长的思念和刻骨的记忆,伴随着眼泪喷涌而出,瞬间噙满了她深陷的眼窝。 “谢谢党、谢谢政府,能找到他葬在什么地方,圆了我的梦。”当初青涩的小姑娘,经过29000多个日夜的守望,已然白发苍苍,百岁的她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替丈夫“看”繁华盛世 “2018年,我偶然间发现烈士遗孀王希芳的故事。更让我震撼的是,她竟用一生守护一句承诺。”退伍军人张金豹被王希芳深深打动,“王奶奶一定非常有家国情怀,她从未向国家提过要求。” 后来,张金豹讲述王希芳事迹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不少网友为这段跨越80年的守望落泪。大名县委书记高巍立即和张金豹取得联系,2025年除夕当天专程前往王希芳老人家中探望。 “王奶奶,您吃得够不够?花得够不够?”高巍详细询问她的生活需求。“国家给我的钱够花了!我在替王良享福呢!”103岁的她精神矍铄,笑容满面。 80年来,王希芳一直在守望,而国家也一直在守护着她。2010年,政府为王希芳翻修了瓦房。如今,每月烈士遗属抚恤金3548元、百岁老人补贴300元都准时到账。县里、村里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是对这份坚守最温暖的回应。 王良用生命守护的祖国早已山河无恙,那三间他曾许诺给王希芳的大瓦房,早已化作神州大地上无数安居的广厦。 期颐之年,王希芳每天傍晚撑着瘦弱的身躯,伫立在门槛旁,夕阳亲吻着她的银发,为其镀上温柔的金边。从油灯摇曳到霓虹闪烁,从羊肠小道到宽阔马路,她习惯性地望向远方,看着大名县从艰苦走向繁荣,见证新中国日益发展。 “虽然王奶奶知道丈夫再也回不来了,但她依然选择等下去——她是替丈夫见证祖国的日益强盛,圆了他强国的心愿。”张金豹说。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