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虎扑篮球:|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以人才引育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24-04-10 16:44:31?作者:?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翁晗   我来说两句

作者:潘璐(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虎扑nba: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他还强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虎扑篮球: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人才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振兴对于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乡村产业与人才之间的精准匹配,对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城乡人才流动,携手发展乡村产业

人才缺乏制约乡村产业发展。比如,经营型人才不足就容易导致农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运营困难。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强有力人才支撑,特别是鼓励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进入农村。

一方面,靶向引进人才助力乡村产业。通过科技小院、乡村CEO、农科院专班等项目推动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特别是引进熟悉网络销售、乡村“三产”开发的新型创业人才及致力于解决农产品生产难题的高校科研团队,借助人才力量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数智化含量,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吸引本地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创业。加强针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组织建设,加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通过专业培训、企业实习、专家指导等方式为创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此外,融资难也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相关部门可出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惠贷款、贷款贴息等金融服务,减轻创业者负担,进一步激发其创业热情。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就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注重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笔者注意到,一些农村地区对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部门需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多渠道推广农业技术相关知识,大力培养热爱农业、懂技术、懂操作、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搭“平台”培育骨干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好镇企协同作用;与创业孵化及科技金融服务类企业达成合作,有计划地把青年骨干人才输送到企业相关岗位就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和学习。用“项目”锻炼全能人才。针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等,为人才提供参与多样化项目的机会。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社会化服务供给,注入产业发展动力

劳动力不足、社会资本入乡发展难、有的产业见效慢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可有效弥补农民自身资源和技术短板,通过高效整合现代农业要素,推动城乡资源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发挥各类主体优势,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投身农业社会化服务,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前沿技术,从政策、土地、人才、技术、金融等多个方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中的优势和潜能。强化组织联结机制,实现联农带农富农,通过人才培育、服务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在创新社会化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从而使乡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农业经营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有效提高。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0日 05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虎扑篮球: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